微信
5歲孩子每天上網3小時;
母親午休被孩子刷走2.8萬元;
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
這些真實發生的案例和數據觸目驚心。為何越來越多的低齡兒童會迷失在虛擬世界?如何為低齡兒童構筑網絡防線?
什么樣的上癮才能構成醫學上的“行為成癮”?
首先,成癮具有以下特征:
◆ 成癮者有做某種行為的強烈欲望,但其結果有害;
◆ 如果控制不做,極其緊張、焦慮逐漸增加;
◆ 一旦完成此行為,則緊張、焦慮迅速、暫時得以解脫;
◆ 過一段時間后,如幾小時、幾天或幾周后又重新出現實施此行為的欲望;
◆ 外部、內部環境刺激可條件反射性引起此欲望;
◆ 成癮者希望能控制此行為,但屢屢失敗。
互聯網,是如何讓孩子上癮的?
01、“觸網”便捷化
過早接觸手機、平板或沉迷網絡游戲的未成年人,往往是父母關注不多,或者由爺爺奶奶隔代教育,給了孩子較早使用手機、接觸網絡的空間和機會。
02、缺乏陪伴和親密的親子關系
沉迷網絡或游戲的孩子,往往是現實中和家庭沒有很好的親密關系,因此轉向網絡尋求溫暖,覺得在網絡中會獲得認可和陪伴。
03、因性格問題導致沉迷網絡
自卑、內向、反社會、回避、強迫、分裂、暴力等性格問題也會導致孩子逐漸沉迷于網絡,這樣的孩子在迷上網絡后,其他的需要或興趣不易打斷其上網行為。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合理安排上網時間?
1.認知行為治療
盡量讓孩子在家里上網并控制好每周的上網時間,在家里特別是在客廳上網,有利于家長監督、管控孩子的上網內容,避免孩子接觸暴力和淫穢內容;對于自控能力較差的孩子,上網時間應稍有彈性,例如今天玩得高興,允許多上10分鐘,但是明天或后天就要減少10分鐘,另外,告訴家長一個小妙招,要分3次(離結束上網還有10分鐘、3分鐘、1分鐘)時分別提前提醒孩子今天的上網時間即將結束,這對孩子來說更易于做好下網準備。
2.從小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
延遲滿足這個詞對許多家長來說并不陌生,但實際應用起來卻常有家長做錯,因為不少家長把重點放在“延遲”上,盡量延遲久一點才滿足孩子的需求或獎勵,然而,對孩子來說,養成“延遲滿足”的能力不僅僅在于“延遲”,更在于“滿足”,所以,延遲多久、滿足什么等級的需求或獎勵,家長要靈活應變,而對于不能滿足的事情,家長一定不能哄騙孩子。
其實,家長們可以向課外的興趣班們取取經,他們為了鼓勵孩子們積極上課,常會在課后根據孩子們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發給孩子們一定數額的點卡,這些點卡存夠一定數量又可以去兌換一些小禮物,很難說孩子們是為了好好學習還是為了能換禮物才努力遵守課堂紀律、按時完成作業,但是,一段時間后,好的習慣確實就這么養成了。
3.維持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成員之間要建立并維持良好的關系(如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和支持、即使不同意孩子的觀點也表示尊重,不公開談論孩子的隱私等),減少家庭內的沖突(不回避沖突,也不用暴力解決沖突,就事論事,用正面、積極的方式處理沖突,為孩子樹立解決沖突的榜樣),制定家庭規則和行為結果(讓孩子也參與規則的制定、每位家庭成員都須遵守),與孩子一起遵守健康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睡前不看手機等),增加孩子的自主性,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如果這些方法都沒有解決孩子上網成癮的問題,建議家長帶孩子去專業機構進行醫學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