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你會經常感到焦慮嗎?有沒有曾因為這些事而感到焦慮?
下班了,可是手頭的工作還沒做完,急得飯吃不好,覺睡不著,焦慮;
與朋友或同事鬧了矛盾,擔心之后彼此間很難和諧相處,焦慮;
定了很多計劃,但是完成的沒幾樣,很懷疑自己,焦慮;
工資上漲的速度,趕不上消費的速度,入不敷出,焦慮......
這樣看來,似乎焦慮成了我們生活常態。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80%-90%的焦慮癥患者發病年齡在35歲以前,高峰年齡在10-25歲[1],總的來說就是年輕人多焦慮。
那么當代年輕人到底在焦慮什么?
“喪文化”、“快樂肥宅”、“自殺式單身”、“空氣式戀愛”、“佛系社交”,這些大火的流行詞匯都從某些方面折射出年輕人的焦慮。
根據社會調查[2],最讓年輕人焦慮的事情Top3分別是:人生目標、物質金錢和事業。
翻譯一下就是:沒目標、窮、還做著不喜歡的工作(膝蓋扎扎實實中了幾箭)。
![當代年輕人焦慮的原因[2] 當代年輕人焦慮的原因[2]](/static/upload/image/20220311/1646970064129514.jpg)
(圖1:當代年輕人焦慮的原因[2])
所以說,焦慮是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的體驗。
但正常的焦慮,建立在現實情況之上的,且我們自己可以明確焦慮的來源。
焦慮癥患者的焦慮狀態則不同,這種非正常的焦慮,沒有充分的理由,且經常出現莫名其妙的持續性精神緊張,驚恐不安,或常伴有軀體不適[3]。
![圖2:焦慮、焦慮狀態、焦慮障礙的區別[3] 圖2:焦慮、焦慮狀態、焦慮障礙的區別[3]](/static/upload/image/20220311/1646970154116930.png)
(圖2:焦慮、焦慮狀態、焦慮障礙的區別[3])
焦慮、抑郁是常見的心理問題。
國內一項多中心、大樣本調查顯示,綜合醫院就診患者中焦慮障礙、抑郁障礙、焦慮和抑郁障礙共病的校正患病率分別為8.6%、12%、4.1%,能達到上述任一診斷的患病率為16.5%[4]。
焦慮癥可能會引起患者過度的沉思和強烈的憂慮,他們總是反復思忖自己犯下的錯誤,認為自己毫無價值、充滿挫敗感。
有時,恐慌、無助感會無緣無故地出現,并伴隨心悸、頭暈和胃痛等。
KatieCrawford,2016年畢業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美術研究所。
作為一個從小就遭受焦慮癥折磨的患者,她說:“試圖向一個正常人描述清楚精神疾病的癥狀,就好比向盲人描述顏色。”
她放棄用語言,拿起相機自拍下了這一系列令人震驚的照片,向人們描述自己的癥狀。
那些不能用語言描述的絕望、窒息;那些在內心翻涌的蒼白、無力在圖片中女孩的束縛、孤獨、掙扎表現得淋漓盡致。
臨床上,焦慮癥可分為:
?驚恐障礙
?廣泛性焦慮
?社交焦慮/社交恐懼
三種表現形式[1]——
![表1:各種焦慮障礙的主要特征[1] 表1:各種焦慮障礙的主要特征[1]](/static/upload/image/20220311/1646970237200822.jpg)
(表1:各種焦慮障礙的主要特征[1])
第一、焦慮患者往往“禍不單行”
研究發現,焦慮障礙的共病率很高,可以同時共病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精神障礙,詳見表2[1]。
![表2:焦慮障礙的共病率[1] 表2:焦慮障礙的共病率[1]](/static/upload/image/20220311/1646970302140494.jpg)
(表2:焦慮障礙的共病率[1])
第二、焦慮癥患者容易失去“自我”、“去社交化”
焦慮癥容易導致職業、社會或人際交往功能的損害甚至喪失,影響日常生活,出現難以解釋的軀體癥狀和(或)強迫思維、強迫行為[1]。

(表3:焦慮或抑郁中的常見癥狀[1])
想要“自救”,如何打敗焦慮癥?
如果存在焦慮情緒,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自我心理調節,通過合理飲食、睡眠充足、適當運動、學會傾訴、拓寬視野、豐富精神生活、保持樂觀、記錄生活中的快樂片斷,癥狀嚴重當及時求醫等多種方式預防抑郁。
1.心理疏導
簡單的心理溝通、疏導、交流,對于焦慮障礙的患者有一定效果。不過,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不能單純只依靠心理疏導就能解決掉焦慮癥。
2.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上根據藥物受體的不同,分為抗焦慮藥物和有抗焦慮作用的藥物,目前使用最多的抗焦慮藥物有苯二氮卓類和5-HT1A受體部分激動劑,而有抗焦慮作用的藥物包括化學結構不同的抗抑郁藥物等,不過需根據焦慮障礙亞型的臨床特點個體化用藥[1]。
3.定期復查
為了預防焦慮癥反復發作,一定要在醫師的監督下長期服藥,定期復查。在堅持治療后,逐漸減少藥物用量或者停用。不要在治療前期發現病情好轉后,就自作主張半途而廢不繼續治療或者間斷治療[1]。
焦慮是人的本能,但能排解焦慮卻是一種本領;如果久久無法排解,請及時就醫,規范診治。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打敗“焦慮癥”,因為“你擔心的事情一件也不會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