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你一定有過翻來覆去卻睡不著的經歷……大多情況下,這種經歷只是偶爾出現,依然不妨礙我們保持高質量的睡眠。但如果睡不著、容易醒的現象反反復復出現,那就會影響到我們第二天的正常工作、生活,還會毀掉人一天的好心情。而對于失眠,大家在用藥方面存在著不少誤區。
誤區一:把褪黑素當藥吃
有很多失眠的患者,不敢吃安眠藥,但聽說褪黑素有用,于是開始吃褪黑素。確實,褪黑素可以幫助睡眠短暫或不規律的人群獲得更好的睡眠,如倒班作業、夜間光照作業等人群。但褪黑素不是藥,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不代表有治療作用。隨機試驗顯示,短期吃點褪黑素,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入睡,但效果有限;長期服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也有待驗證,不建議首選。
誤區二:安眠藥會成癮,絕對不能服用
不少人都覺得,治療失眠的藥物,只要一次服用,就要終身服用,甚至于不吃就睡不著覺。所以有種說法是,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要輕易服用安眠藥。這種錯誤的觀念,往往會延誤病情,原本可能只是輕度睡眠障礙,最后進展成重度甚至長期失眠。其實,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合理使用安眠藥,病情緩解后,完全有可能減量甚至停用。
誤區三:盲目選擇安眠藥
如果只是入睡困難,短效安眠藥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扎來普隆、唑吡坦等,作用時間非常短,可幫助入睡。但如果是難以維持睡眠,這類藥物的效果也許并不理想。這種情況下,就應該使用效果持續時間更長的藥物,既可以改善入睡困難,也可以改善睡眠質量,同時能避免藥物的過度催眠作用——表現為嗜睡、乏力、頭昏等。
誤區四:過度依賴安定
很多人都認為,任何失眠都可以使用安定,即地西泮。但地西泮屬于長效藥,作用持續時間長,通常用于容易早起的失眠人群,而非治療失眠的首選藥物。目前用于治療失眠的安定類藥物有很多,其間的主要區別是作用持續時間:
①短效藥有三唑侖等;
②中效藥有艾司唑侖、勞拉西泮和替馬西泮等;
③長效藥有地西泮、氟西泮和夸西泮等。
老年患者應該避免使用長效藥,容易造成藥物蓄積,從而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
誤區五:擅自增減藥量或停藥
有些患者會在癥狀加重時擅自增加藥量、癥狀改善時自行停藥,但這樣做的隱患不可忽視。擅自加大藥量,可能增加不良反應,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服用的藥量越來越大,效果卻越來越差。而自行停藥容易導致失眠重新發作。更關鍵的是,停用安定類藥物,一定要循序漸進,需要在神經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調整。
即使在癥狀穩定時,也不建議自行調整藥物劑量,醫生需要根據血壓、體溫、腦部及其他多方面的檢查,來考慮增減相關藥物的劑量。
最后要說,不建議擅自服用安眠藥。短期失眠通常由心理或生理應激造成,這個時候注意放寬心情、規律作息就好。
服用安眠藥,有可能會出現白天困倦、頭暈目眩等癥狀,也可能會影響駕駛。如果連續失眠超過 1 個月,建議先去看醫生,在醫生和藥師的指導下用藥,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