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曾接有這樣一位精神分裂癥患者,初次在院內治療效果顯著,可當復診時,我們卻發現其癥狀相比初診更嚴重了,精神狀態很差。家屬坦言道:“無論我們怎么勸,他就是不肯吃藥。”生了病就應該遵醫囑服藥,顯然有些患者是不這么認為的。
患者拒絕服藥,這也幾乎是所有精神疾病治療過程中最普遍、也最令人頭痛的事情。尤其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嚴重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妄想、幻覺等原因,不僅認為自己沒有病,往往還會認為家屬、醫生讓他吃的是毒藥,是要害他。那么,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肯吃藥,該怎么辦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患者拒絕服藥的理由,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起效。
原因1:認為自己沒有生病
很多患者會因為精神心理疾病的影響,變得偏執、多疑,就是認為自己沒有生病,認為醫生讓他吃藥是在害他,所以才偷偷“藏藥”不吃。在這種情況下,患者通常是認知功能嚴重受損,大腦無法正常思考,因此會有不同尋常的想法與行為。因此,針對此類患者,家屬需要耐心向患者解釋,獲取患者的信任是最為重要的。
原因2:僥幸心理,認為自己不會復發
這種情況,屬于患者不愿意吃藥的較為常見的原因。很多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經過治療后,癥狀往往都會有所緩解,也就是所謂的“感覺好了”,就以為自己已經“痊愈”了。然而,實際上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療一般都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進行鞏固維持治療,并不是說癥狀緩解、自我感覺良好了,就可以自行停藥了。
原因3:擔心副作用會“損害”大腦
“我聽說這個藥能把人吃傻,我不想當傻子。”“藥吃多了會上癮!我不想吃!”“這種藥肯定有副作用,網上很多人都勸我不要吃。”類似上述的這種擔憂,在我們日常的診療過程中是非常常見的。“是藥三分毒”的說法太過深入人心,然而當藥物能上市能被用于治療時,它的治療效果就是遠大于副作用的。
在已經生病需要治療的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兩相權衡取其輕。如果藥物副作用是“三分毒”,那么疾病不及時治療的嚴重后果可能就是“九分毒”了。并且,只要是在主治醫生的指導下,嚴格按照醫囑的劑量來服藥,就不需要太擔心藥物的副作用的問題。
此外, 如果患者難以忍受副作用,也可以讓醫生調整用藥,改用其他能接受的藥物。因此,當副作用難以忍受時,患者和家屬需要及時與醫生溝通,擅自停藥與咬牙硬扛都是不可取的。
在治療過程中,定期的服藥確實會對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因此,患者與家屬不要把服藥這事看得太重,而是多去感受快樂和創造新的生活。重新融入社會、擁抱新的生活,才是治療的最終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