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菜花黃,人癲狂”,春天是心理疾病的高發季。春季日照和氣溫變化較大,容易影響人的情緒,加上氣溫轉暖,代謝進入旺盛期,人體的一些內環境和內分泌活動發生變化,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
據統計,每年3-5月份精神心理疾病復發率占全年70%以上。尤其患有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癥的患者,更容易受季節的影響。
最近幾年來,隨著精神心理疾病不斷被提及和科普,人們都漸漸接受了心理問題的存在。但其中也不乏有很多人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把部分疾病歸類為性格標簽:
“我強迫癥可嚴重了,玩游戲有一點操作失誤就想重新開始。”
“這有什么可焦慮的,你就是抗壓能力太差。”
“這個人總是臨時變卦,我懷疑他有精神分裂。”
“強迫”、“精神分裂”這樣的詞最初來源于對心理疾病的描述,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心理疾病也并不是大家口中所說的那樣簡單。在此,小康給大家做個科普,幫助大家糾正心理疾病的典型誤區~
今天,先從大家最常聽到的強迫癥、焦慮癥以及精神分裂說起吧。
01、強迫癥
“ 我不想這樣,可是停不下來。”
強迫癥曾一度被當做調侃對象,用它開玩笑似乎總是特別有意思。“我的強迫癥特別嚴重,吃炸雞的時候一定要配上可樂。”強迫癥就像一個有趣的自我介紹,給自己添了那么一點小個性,讓人印象深刻。因此,真正的強迫癥患者找人傾訴時,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我從小就有強迫癥,哈哈,你也有強迫癥啊?習慣就好。”這種時候,強迫癥患者內心一定是崩潰的。因為這個被調侃、被當作玩笑的“強迫癥”,和那個將患者折磨得生不如死的“強迫癥”完全不同。
那么,真正的強迫癥到底是什么樣?
強迫癥是一種慢性、難治性疾病,主要癥狀是強迫思維及強迫行為,患者因此非常痛苦卻無法擺脫。
一位典型的強迫癥患者曾表示,因為害怕出錯、怕臟、怕受傷,怕倒出的水濺回臉盆了,因此經常要反復接水后重倒,反復好多次,哪怕自己也知道沒必要,哪怕自己也不想這樣,可就是控制不住。后來癥狀逐漸加重,不敢用手碰襪子,冬天溫度只有七八度時也不穿襪子,怕真菌染到手上,怕聽到人咳嗽、吐痰,看到這些必須閉緊嘴巴,到后來盡量避免出門。患者感覺非常痛苦,想上班,但因病情無法上班。
02、焦慮障礙
最近壓力太大,不安多慮?
焦慮障礙往往是另外一個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心理問題。生活這么累,每個人的肩上都有一堆的擔子,誰還沒焦慮過?
確實,焦慮在我們當前生活中非常常見,它甚至對我們有些“好處”,比如明天要考試,今天感到的焦慮就可以幫我們更努力地復習。
正常的焦慮是一種有用的情緒,它是一種情感表現,一種當人們面對潛在的危險時都會產生的情感反應。可一旦談起焦慮障礙,我們可能就不能對它這么輕視了。
常見的病理性焦慮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恐懼癥、社交焦慮癥、廣場恐懼癥、特殊恐懼癥以及驚恐障礙;
所謂的病理性焦慮包括這些特點:無明確致焦慮因素,致焦慮因素和反應不相稱,程度嚴重,持續時間過長。
這已經和正常的焦慮完全不同了。
焦慮障礙不僅是慢性疾病,且容易復發,也容易和抑郁癥等其他心理疾病共情。
03、精神分裂癥
分裂?分裂成了幾個人格啊?
一提到“分裂”兩個字,大家最容易聯想到的往往是人格分裂。這概念大家太熟悉了。畢竟這類精神疾病戲劇性很強,從電影到小說到電視劇,這種題材非常常見。但是,精神分裂癥卻和分裂的人格一點關系都沒有。
精神分裂癥屬于精神病的范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嚴重的一類。
在精神分裂癥這里,“分裂”是指人的主觀感覺,思維,意志,情感,行為等心理功能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分離與不一致,而非指任何器質性的分裂樣病變。
精神分裂癥的主要癥狀與“多重人格”是非常不一樣的,它的主要癥狀包括思維聯想散漫、妄想、異己體驗、幻聽、情感淡漠、緊張癥等。
具體來說就是,患者會言語紊亂,思維奔逸,有各種妄想(比如被害妄想),也會幻聽,聽見別人在議論自己,命令自己等等,甚至有時會產生視幻覺。
所以,精神分裂癥雖然嚴重,但是患者并沒有“分裂”成很多人格。
常常被誤解的心理疾病,除了以上這幾個,當然還有很多。
比如自閉癥,根本就不是“不喜歡和別人來往”這么簡單,也不是什么“天才病”,而是很嚴重的一種先天性障礙。
但幸好,現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心理疾病。
許多借用心理疾病為素材的影視作品、媒體,也有了更多對心理疾病更準確的描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