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很多人都知道,每年9月10日是教師節,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天,也是世界預防自殺日。
自殺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盡管我們不愿意面對它,但是它每天都在發生著。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表明,世界上每年逾80萬人死于自殺,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亡,是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就國內來說,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是我國總人口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自殺,看上去似乎是一個人的事情,但自殺帶來的影響并不會隨著一個生命的消逝而淡去。曾有學者做過研究估算,每一例自殺案例,都至少會對身邊的6個人的生活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
在很多自殺案例中,大多數都屬于沖動型自殺。有研究顯示,大約1/4的企圖自殺者,從產生自殺念頭,到實施自殺行為,時間間隔不到5分鐘。沖動自殺,比我們想象得要多的多。
然而面對自殺,我們依然需要了解一些可能發生的征兆,并作出一些可能的預防,哪怕一點點有效的干預,都可能去挽救一個鮮活的生命。

Partのone
這些自殺誤區,您都了解嗎?
①與想自殺的人討論自殺會誘導其自殺
討論自殺能幫助他們理清頭緒,找到控制能力。
②嘴上說要自殺的人不會自殺
事實上,大多數自殺者都曾流露自殺念頭或向別人提起過。
③自殺是不合理的、愚蠢的
大多自殺者都有其充足的理由,不應盲目指責自殺者。
④自殺有遺傳性
自殺沒有明確遺傳性,充其量是習得的或境遇性的。
⑤想自殺的人開始變得慷慨或分享財產,他們開始計劃新生活了。
這種情況恰恰很可能是自殺者在做自殺前的準備,要給予高度關注。
⑥兒童不會自殺
殘酷的現實告訴人們,因為模仿或不良信息引誘,兒童也會自殺。
⑦自殺干預無效
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自殺者一旦產生自殺念頭,往往不會立即采取行動,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劇烈的精神斗爭過程。我們要做的,正是要在發現自殺線索時給予真摯、誠懇的幫助,比如通過談話,盡量把自殺者的注意力從自殺轉移到別處,使其去尋找其他的方法解決內心的沖突;或者陪TA去看醫生,請求專業的幫助,以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和自殺者的精神痛苦。
Partのtwo
哪些人是自殺的高危人群?
1、精神疾病患者,特別是抑郁癥的患者;
2、有嚴重的軀體疾病、殘疾的人群;
3、遭遇了重大的打擊的人群,比如喪親等;
4、曾有多次自殺行為或威脅的人群;
5、缺乏社會支持的人群,如空巢老人、獨居的年輕人;
6、家族中曾經有自殺案例的人群。
什么樣的表現是自殺前征兆
① 睡眠模式受到干擾
② 遠離朋友和家人,覺得自己是他們的負擔
③ 有過自殺的嘗試
④ 極其厭惡自己,沒有歸屬感
⑤ 絕望、憤怒、焦慮不安、精神萎靡
⑥ 大量飲酒或服用毒品
⑦ 放棄自己,對自己喜歡的事物喪失興趣
⑧ 出現一些冒險行為
⑨ 產生自殺的念頭、計劃和行動
⑩ 突然的情緒變化
一旦我們發現自殺者有以上這些表現
下一步就是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
來防止他人自殺了
Partのtree
發現身邊人自殺或有自殺傾向,
該怎么辦?
盡量溫和、耐心、不帶評價的,嘗試去逐步了解對方關于自殺的真實想法。不要擔心詢問自殺想法會激化或提示對方輕生,僅僅通過詢問別人是否在考慮自我傷害行為,并不會促成他們自殺。
將有自殺傾向的人轉介到專科接受治療
盡快讓對方咨詢心理健康醫生,引導他或她接受專業人士的協助,就能防止自殺,挽救一條生命。不要浪費時間,有時候你只有短短幾天甚至是幾小時來預防對方自殺,讓對方越早接受所需的幫助越好。
通知對方的家人
比如父母、監護人或其他親人,他們也許可以幫助阻止自殺,減輕你的壓力,也讓自殺傾向者知道其實還有很多人關心他們。
采取防備自殺的措施
如防止自殺傾向者獨處,搜繳致死性工具等,必要時住院治療。不要懼怕和對方談論自殺,可以詢問他或她的想法和感受,保持主動關懷和積極傾聽的態度,鼓勵自殺者傾訴負性情感以及直接與自殺企圖有關的問題。
持續給予關注和支持
即使當下的自殺危險解除了,還得與對方保持緊密聯系,抑郁或覺得孤獨的人不會主動開口求助,所以你需要主動出現在他身邊,多打電話或上門探望對方,定期跟進對方的情況,看看他或她過得怎么樣。
鼓勵自殺傾向者參加個人、小組心理治療
消除引發自殺的因素,在可能的條件下改變居住環境。
讓生命走出灰暗你要相信總有人,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偷偷的愛著你。去和別人聊聊吧,會有人理解和傾聽你的故事,會有人愿意幫助你你不要自己撐著,你不是孤單一個人愿每一條生命都可以被世界溫柔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