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咨詢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人:
他們聰明勤奮,學業/工作等各方面條件不差,
但是對親密關系卻感到恐懼,
難以開展或經營一段戀情,
甚至根本不愿意進入這樣的關系。
當被身邊的朋友/家人問及婚戀問題時,對這種來自四面八方的“關心”他們會本能的抗拒、厭煩或無所適從。
有的人甚至因此而不愿意參加社交場合,寧愿一個人出去旅行、健身或者宅在家里,心里只想“讓我靜靜”。
他們真的喜歡一個人“靜靜”嗎?
其實不然,每當看到影視劇里恩愛情侶,看著街頭成雙成對的行人,身體不適希望有個肩膀靠靠時……形單影只的他們,內心的孤寂和悲哀常常會猝不及防地襲來。
但是,想到那些曾經走近自己的人,想到與另一個人共處時的感覺,又只能一聲嘆息,輕輕關上房門,獨自黯然。
這其中背后的緣由,也許就和“親密恐懼”有關。
什么是親密恐懼
所謂親密恐懼,是指害怕與人進入一種頻繁交流甚至朝夕相處的密切互動關系中。
對這種親密關系感到恐懼的人,通常在一般的人際關系中沒有什么困難,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工作后與同事上司相處,她們都可以適應。
甚至,其中一部分人還是他人眼里的“容易相處的人”,對待身邊的人都親切而禮貌,通常不太計較得失爭長論短,更極少與人發生沖突。
但在內心深處,他們與所有人都保持著一段距離,一段安全距離,閑人毋近。
在這段距離之外,他們可以隨意跟別人說說笑笑,談天論地,談學習談工作,惟獨不談自己,尤其是內心的喜怒哀樂,這些情感是只能留給自己。
簡單說,這類人是生活在人群中的“獨行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跟誰都不親,離開誰也都無所謂。
親密關系恐懼是一種后天障礙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天生就有與他人建立關系的需要。
有些人(尤其女性)語言表達能力通常比別人強,聚在一起總是說個不停,家庭中往往也是話語主導者……
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這樣的心理狀態?
通常有這種困擾的人在成長經歷中都有過不同程度的親密關系創傷體驗,創傷發生的越早影響越大,恐懼感也就越強烈。
這些創傷通常與嬰幼兒期和父母分離、頻繁變換養育者、成長過程中被忽視、被貶低甚至被暴力虐待有關,而對個體心理發展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童年時期的體驗。
比起其他的社會性動物,人類的孩子更加脆弱,生長周期更長,對照顧者的依賴也更多,因此對與他人建立關系的需求最為強烈。
但是,當照顧者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滿足孩子的這種需求時,就會導致嬰兒建立關系的挫敗。
長大的過程中,這些創傷會慢慢被隱藏,但一旦有異性發出親近的信號或者他們自己主動走近某個異性,隨之而來的就是——
隱藏的創傷體驗被再度喚起,本能的自我保護讓他們無法進入這種讓極度不安的關系中,只有逃離才能找回安全的感覺。
如何擺脫親密恐懼?
那么,有此類心理困擾的人想走出困境該如何獲得幫助?
首先這是一個有些困難的問題,因為他們的困難來自于人,也只有回到與人的真實關系里,才能修復兒時被扭曲的感受,但同時他們更害怕與他人走近,所以這是個兩難的選擇。
如果情況不那么嚴重,又有強烈的想要改變的欲望,我們不妨嘗試從自己感覺最安全的交流對象開始。
帶著恐懼不安與對方相處,嘗試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慢慢與對方交流,體會與曾經不一樣的回應,感受被接納、理解,隨著新的人際經驗累積,曾經的恐懼感會漸漸下降。
但是,對有親密恐懼的人來說,嫌棄的眼神、忽視的舉動等行為會讓他們更加敏感,一旦新的關系再次讓他們感受到傷害,恐懼不但不會減少反而可能增加。
因此,當這種恐懼自身難以調節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是十分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