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于 6 月 17 日 9 時 22 分發射。根據北京航天控制飛行中心通報,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帆板展開,工作正常,神舟十二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此次發射的神舟十二號飛船將與 4 月 29 日發射入軌的“天和”核心艙對接,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三名航天員將被送入中國空間站,完成為期 3 個月的太空任務。空間站推進劑、空間實驗設備與資料以及 3 名航天員在太空中工作生活所需的物資已由 5 月 29 日發射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送上了天和核心艙。

發射后的艙內情況。來源:央視直播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這是航天員聶海勝(右)、劉伯明(中)和湯洪波在出征儀式上揮手。
根據中國空間站工程的總體構想,空間站包含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 I 和“夢天”實驗艙 II 三個主要部分,三者通過交會對接和艙體轉位組裝構成空間站基本構型。其中,核心艙前端設置節點艙,用于完成載人飛船的對接和停靠;核心艙后端還有一個對接口,用于貨運飛船的對接和停靠。分設兩翼的兩個實驗艙則通過節點艙與核心艙相連,配有用于科學實驗的密封艙,還可以用來存放消耗品和補給貨物、備份核心艙部分平臺功能、安置多功能巡天光學設施等。

圖片來源:我國空間站工程總體構想.《載人航天》2013年02期.
在 6 月 16 日舉行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 11 次飛行任務,包括 3 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 次貨運飛船以及 4 次載人飛船發射,于 2022 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后,空間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此次任務中,航天員乘組將在軌完成四個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要開展核心艙組合體的日常管理,二是要開展出艙活動及艙外作業,三是要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四是將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
太空生活
根據已有報道和相關資料,3 名航天員的生活設施配置在天和核心艙的密封艙內,自由活動空間約為 110 立方米,是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 3 倍。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公眾號的介紹,核心艙內分別設置了生活區和工作區。生活區內有獨立的睡眠區、衛生區、鍛煉區,太空廚房及就餐區,并配備有“移動 WiFi”,航天員能夠通過手持終端調節艙內照明環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運動模式,還可以通過耳機實現不同艙段通話。

艙內景。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為了讓航天員在空間站中擁有一個盡可能舒適的環境,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在接受《中國航天報》采訪時曾表示,為了解決大量設備運行帶來的噪聲問題,設計團隊“付出了很大的辛苦”,通過加隔振器的方式,將工作區噪聲降至 58 分貝,睡眠區噪聲降至 49 分貝,這比國際空間站“工作區 72 分貝,睡眠區 55 分貝”的噪聲參數還要低。
根據國際上的過往經驗,去除噪聲,航天員還可能在空間站中面對兩個棘手局面。一種是密封艙漏氣失壓,還有一種是失火。據此前消息,目前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曾在 2019 年被發現漏氣高于正常標準。在花費了將近一年時間后,才找到了位于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的漏氣點。中國空間站的研制團隊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格外關注。據悉,除了對艙內所有密封環節進行一一復查外,工程師們還為中國空間站配備了一套撞擊打擊預防系統,能夠控制空間站對太空中的碎片進行規避,避免機械損傷。對于防失火問題,空間站艙內除了采用阻燃材料、控制高壓用電等措施外,還設計了緊急和快速撤離模式,可幫助航天員在 5 分鐘內快速逃離危險區。
此刻,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二號,駛向中國空間站!告別是為了更好的見面,讓我們共同期待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遨游太空后勝利歸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