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癔癥”患者主要性格特點:
①情感反應的強制性、重復性和戲劇性。患者情感活躍、生動,但膚淺、幼稚,情感反應強烈,帶有夸張和戲劇性色彩,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臨床上表現為對一件小事就可以大發脾氣哭笑、喊叫、吵鬧、甚至撒潑打滾,但情緒轉變迅速,隨即破涕為笑,并伴有戲劇性的表演和動作。
②高度的暗示性。患者很容易接受周圍人的語言、行動和態度的影響,其暗示性取決于患者的情感傾向,患者對某件事或某個人的情感有傾向性則易受暗示,也就是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缺乏聯系則難以接受。
③高度的自我顯示性。患者具有自我中心傾向,過分夸耀和顯示自己,喜歡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說自己從小聰明能干、有才能,許多人傾慕她,夸獎她。
“精神分裂”患者主要性格特點
① 被害妄想:在被害妄想患者的心中潛藏著某種不自信,且易于被負性事件所激活;為保護這種不自信,患者更傾向于將負性事件歸昝于外界。通過這種外在性歸因;能有效地將消極的負面影響投射給其他事物,從而維護其表面的自尊。而代價卻是患者不得不生活在自我想象的主觀世界里。
②幻覺:患者的認知系統出現了混亂;使信息加工過程產生了偏差,即對現實的檢驗能力出現了差錯,因而造成患者分不清內在信息與外在信息之間的差別。
③缺乏自知力:有良好自知力,將健康和幸福歸于內在因素。(如:自身的努力運動換取精神狀態良好等) ;而精神分裂癥患者缺乏自知力,則將健康和幸福歸于外在因素(如氣候等)。
④社交退縮:精神分裂癥慢性遷延的病程與患者負性的自我概念低期望值及外在的控制源有關;在這些因素的長期作用下,患者形成了一種被動性服從的應對策略,甚至產生無望感,從而逐漸出現社交退縮乃至回避等陰性癥狀;
⑤精神分裂癥患者伴發抑郁:由于自我服務偏見,人們常常從好的方面來看待自己,當取得一些成功時,常常容易歸因于自己,而做了錯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歸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勞歸于自己,把錯誤推給人家。它是一種主觀主義的表現,也是一種歸因偏見。自我服務性歸因偏見。
⑥其他癥狀:學者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有向外的、敵對性的歸因方式。這是一種傾向于把壞的結果歸因于外在的和穩定因素的歸因方式;由于其消極的歸因傾向,會增加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暴力行為的風險性。
醫生總結
癔癥雖然是一種精神疾病,但并不是不可治愈的,關鍵就要正確診斷,堅持專業治療。這類疾病與其他普通疾病的差異就在于治療進程比較緩慢,復發率也比較高,所以治療一定要注意足劑量足療程治療,千萬不要因為癥狀有所好轉就隨意停藥,以免前功盡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