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2009年的調查顯示: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已達到1億人以上;而據中華醫學會所公布的2013年數據,患病人數排在世界首位的糖尿病患者為1.39億。
精神疾病和糖尿病等高發性疾病一樣,日益成為生活中常見的疾病種類。然而精神疾病患者卻遭受到比糖尿病患者嚴重得多的歧視和排斥,人們把他們看作特殊的人,害怕他們、遠離他們。
你真的了解精神病嗎?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各種各樣有關精神疾病患者的負性信息:日常閑談里充斥著「腦殘、神經病、武瘋子」等流行用語,電視報紙上相關的不良社會事件也不斷地被選擇性關注和報道。
如果在某網絡引擎的新聞頻道輸入「疑似精神病」這個關鍵詞,將會檢索到多達3萬余條新聞。
但是,當你隨意點開幾條并跟蹤事件進展,會發現大多數新聞是沒有后續報道的,沒有人去關心那個「疑似精神病」的人是否真的患有精神疾病。
很多社會現象被大眾和媒體「泛精神病」化,甚至成為我們日常娛樂的內容,導致了人們對精神疾病更深的誤解。
對精神疾病的誤解化為一堵堵又高又厚的墻,把精神疾病患者們囚禁在黑暗的圍城之中。
誤解一:
遠離「精神病人」就遠離精神疾病
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一段時間可能出現情緒或精神方面的問題,就像會感冒發燒一樣,我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精神感冒」。
因此,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并不能讓我們遠離精神疾病。事實是:去了解他們、科學地認識疾病,才能幫助我們有效預防和盡早發現精神疾病。
誤解二:
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危險的「瘋子」
絕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我們想象中那種歇斯底里、危險恐怖的樣子?,F實中,他們反而是被忽視的弱勢群體,由于害怕被歧視而小心翼翼地生活,更需要人們的關懷和幫助。
誤解三:
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更容易暴力傷人
調查顯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存在暴力傾向或行為的人約占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則有近20%的人使用過暴力。
也就是說,發生暴力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數量遠遠低于普通人,社會的偏見和孤立反而讓他們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暴力欺辱,成為受害者。
誤解四:
得了精神疾病就無藥可救了
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患者并不屬于重性精神疾病,他們不需要住院或特殊監管,通過一般性治療就可以得到康復。
對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國有著完善的治療和管理規范,他們可以通過入院治療、社區康復、家庭康復等方式回歸社會。而且不處于發病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樣具有勞動能力,可以為社會創造價值,甚至成為成就卓越的人。
誤解五:
得了精神病一輩子都不會好
根據國內外流行病學數據表明,有90%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過及時治療、堅持服藥和定期回訪等方式控制病情,并且通過系統的康復手段預防和控制疾病復發。
很多患者完全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繼續上學、工作,并結婚生子。
比起疾病本身給患者帶來的影響,社會的歧視和病人由此而生的病恥感才是精神疾病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的最大障礙。
以上這些誤解帶來了人們在情感上對精神疾病的恥感,而恥感會導致態度上的成見和偏見,態度進一步決定行為,歧視由此而生,給精神疾病患者和他們的家庭帶來沉重的壓力。
2013年5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中明確要求了全社會應當共同尊重、理解和關愛精神疾病患者,這為他們爭取更平等的生存環境提供了法律依據。
有這么一群人,如同長年生長在陰影下的向日葵,因為不得照耀更加渴望陽光,在他們的心中一直懷著平凡的希望:希望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希望被愛、被尊重!
也許你的一份理解和善意就能夠給他們帶來一縷溫暖的光亮;而當我們的關懷聚少成多,一縷縷微光就會連成明媚的春天,讓所有的向日葵都盡情綻放!
